资讯中心

苏超模式引燃全国:多省市城市联赛取经本土化实践

2025-07-07

自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凭借 “十三太保” 的城市荣誉感、草根参与热情与文旅融合效应成为现象级 IP 后,全国各省市正掀起一股 “赛事取经” 热潮。从西北的陕西到西南的四川,从东北的辽宁到华东的山东,多地结合自身禀赋探索 “苏超经验” 的本土化路径,推动城市联赛从 “体育赛事” 升级为 “城市发展引擎”。

一、苏超破圈的底层逻辑:政府协同与文化认同的化学反应

苏超的火爆并非偶然。作为经济总量全国第二的省份,江苏 13 个地级市均衡发展的 “散装” 特质,恰好为赛事注入天然的话题张力。政府层面的强力支持(如开通球迷高铁专列、协调景区门票优惠)与民间自发的文化创意(如徐州队楚汉战甲球衣、无锡队《二泉映月》灯光秀)形成共振,将赛事转化为城市文化输出的窗口。这种 “政府搭台、群众唱戏” 的模式,使得苏超场均观赛人数从首轮的 7745 人飙升至第五轮的 36712 人,直逼英超水平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商业化路径:联赛初期获得江苏银行 800 万元冠名,三轮后赞助金额跃升至 300 万元档次,赞助商从 6 家增至 19 家。转播权运营采取 “免费引流 + 分层合作” 策略,央视频、江苏卫视等主流平台免费直播吸引流量,咪咕、懂球帝等商业平台后续跟进收费模式,形成可持续的传播生态。

二、多省市的本土化实践:从 “抄作业” 到 “创模式”

  1. 陕西:五级联赛体系激活基层活力

陕西省在原有陕超、陕甲、陕乙三级联赛基础上,2025 年扩容至五级联赛,新增镇村趣味足球赛事,覆盖家庭亲子、老年群体等多元人群。全省 178 个赛区、1500 余支球队、2800 余场比赛,吸引 10 万人次参赛,近百万观众观赛。省体育局明确提出 “学习苏超群众基础与经济联动经验”,计划加大足球场地投入,探索 “足球 + 文旅” 融合路径。

辽宁:擂台赛撬动南北互动

辽宁省第二届城市足球超级擂台赛即将启动,计划通过 “苏辽对口合作” 与苏超形成南北呼应。赛事设计融入冰雪元素,将足球竞技与冬季旅游结合,目标打造 “冰雪足球嘉年华” 品牌。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借鉴苏超 “城市荣誉绑定” 机制,强化球队地域文化标识。

四川:川超联赛瞄准专业化与普惠性

“巴蜀雄起杯” 川超联赛计划引入苏超 “职业球员限报 3 人” 规则,确保赛事草根属性。同时借鉴苏超 “赛事 + 文旅” 模式,拟推出 “看川超游九寨” 联票,联动九寨沟、都江堰等景区提供专属优惠。省体育局透露,将探索 “政府引导 + 社会资本运营” 机制,吸引企业参与赛事赞助。

苏超模式引燃全国:多省市城市联赛取经本土化实践

山东:县域赛事突围的齐鲁样本

济宁市体育局组织专班赴江苏调研后,提出 “县域联赛 + 文旅融合” 方案。计划以曲阜、邹城等文化名城为试点,打造 “孔子故里足球赛”,将儒家文化元素融入赛事标识、球迷活动。同时借鉴苏超 “高铁观赛圈” 经验,依托鲁南高铁线串联沿线城市,推出 “一票通” 观赛旅游产品。

BG大游娱乐

三、挑战与破局:从流量狂欢到生态构建

尽管苏超模式引发广泛关注,但 “复制” 并非易事。广西桂超联赛秘书长贾蕾仕指出,苏超的成功离不开江苏均衡的经济基础与密集的高铁网络,其他省份需因地制宜。例如广西更侧重 “俱乐部化” 路径,已有 4 支桂超队伍通过中冠联赛跻身职业序列。

专家建议,各地应把握三大核心:

  1. 文化锚定:如泉州计划整合海丝文化资源,打造 “宋元中国・海丝泉州” 马拉松联赛 IP,串联古城徒步、非遗体验等文旅场景;
  2. 基建先行:海南提出依托环岛高铁和旅游公路,构建 “赛事 + 滨海旅游” 环线,解决跨城观赛交通痛点;
  3. 长效运营:江苏足协副主席王小湾强调,苏超下一步需完善转播权益分配、特许商品开发等市场化机制,避免过度依赖政府补贴。

四、未来图景:从 “赛事 IP” 到 “城市操作系统”

苏超的启示在于,体育赛事已成为激活城市发展的 “超级接口”。常州通过 VR 导览、无人机安防等科技手段提升观赛体验,单场拉动周边消费增长 25%;南京推出 “足球 + 秦淮夜游” 联票,带动夜游订单增长 180%。这种 “体育搭台、文旅唱戏、消费变现” 的逻辑,正被多地复制 —— 海南计划举办 “椰岛村运会”,将龙舟赛、“村 BA” 与渔家乐、水果采摘结合;湖州探索 “环太湖自行车赛 + 古镇桨板公开赛” 的复合赛事 IP,打造 “赛事 + 生态旅游” 闭环。

当城市联赛不再局限于竞技本身,而是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、消费升级的抓手、城市形象的窗口,其价值将远超赛事本身。正如山东财经大学蔡捷博士所言:“苏超证明,体育赛事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操作系统,关键在于找到与本地资源禀赋的适配点。” 在这场全国性的 “赛事实验” 中,如何平衡借鉴与创新、短期流量与长期生态,将决定中国城市联赛的未来高度。